萌萌胖鲶鱼魔鲸介绍
魔鲸是对鲶形目项鳍鲶科里,所有头圆嘴宽且体长大于15cm物种的统称。这是一个商品分类,也就是鱼商们基于它们的外形和大小等特征进行的分类。项鳍鲶科里的物种多样化比较高,不同类别之间外观差异较大,所以被归到了3个不同的商品分类里。 无须鲶类的物种,因为长相特殊,所以被归入到一个叫“虎鲸”的商品分类之中。 特鲶类虽然外观跟魔鲸类很像,但是它们的体型通常都很小,所以也被单独放在一个商品分类,也就是豹鲸类之中。 虎鲸类和豹鲸类都包含了不止一个属,但它们不在本文的介绍范围之内,所以笔为了方便表述,只是简单提一下,不去详细探讨它们的学术分类。本文只介绍在市场上被定义为“魔鲸”的项鳍鲶类。 魔鲸其实也分很多不同的属,不同属之间的外观比较相似,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 星项鲶属只有巴特拉星项鲶(Asterophysusbatrachus)一种,商品名为大嘴鲸。大嘴鲸的头部和背部在深褐色和灰黑色之间变化,肚子一直是白色,不会产生变化。大嘴鲸的躯干比较粗短,头和肚子占身体的比例都非常大,而且在大头上还长了一张非常大的嘴,嘴的方向向上,且口裂超过眼睛。 所有魔鲸中只有大嘴鲸的口裂会超过眼睛,其它魔鲸口裂都会停止在眼睛之前,对于刚接触魔鲸的新手来说,如果不太会分辨黑魔鲸和大嘴鲸的话,直接看口裂的位置就行。 大嘴鲸最大可以长到30cm,但是很多个体在鱼缸里都不会超过25cm。分布于尼格罗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 大嘴鲸的尾巴是分叉的,但是开叉比较小,尾鳍的上下叶尖端都是圆的。 大嘴鲸在刚到新环境,水质产生较大变化和缺氧时体色会变为绿褐色,等状态恢复之后又会变回灰黑色。 大嘴鲸有时候会突然喝下非常多的水,把肚子撑得鼓起来,然后过一会再把喝下去的水全都吐出来,这种行为具体的目的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笔者推测它们应该是通过这种行为稀释消化道中过多的胃酸,顺便吐出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 幼年大嘴鲸身上的灰黑色比较淡,在灰黑色下面还会透出淡淡的粉红色。这些粉红色会随着鱼的生长逐渐消失,身体上的灰黑色也会跟着一起变的更加浓厚。 熟悉环境后的大嘴鲸有时会像下图中这样,直立着悬浮在过滤下水口或鱼缸角落等处。 大嘴鲸有非常大的胃和极强的吞食能力,能吞下比自己还长的鱼,因此一定要避免给它们和体型细长的鱼混养。 它们的腹部组织也非常柔韧,被吞下的鱼会被弯折着身体装进胃里,与此同时它们肚子也会被撑起来,变成下图这种形状,从它们被撑大的肚子上还能看见猎物的身体轮廓。 粗盔鲶属的鱼头部宽且扁,身体笔直修长,头顶是一整块表面为磨砂状的坚硬骨板。在市场上能见到的有两种,分别是黑魔鲸和麻花魔鲸。 黑魔鲸分为黒肚黑魔鲸和白肚黑魔鲸。这两种魔鲸目前为止都被认为是粗盔鲶(Trachycorystestrachycorystes)在不同流域的不同表现型,黒肚黑魔鲸全身都是黑色,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主要包括巴西和秘鲁,国内一般都是从秘鲁进口。 国内刚有黒肚黑魔的时候,大家对这种鱼都不太熟悉,很多人都认为这鱼特别凶,喜欢追打别的鱼。但是后来大伙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黒肚黑魔其实很温和,一般不会攻击吃不下的东西,有些公鱼在发情之后会去攻击同类,但是也不会造成长期的压制和严重的伤害。黒肚黑魔一般都能长到40cm左右,有些相对小点的个体也会超过35cm。 黒肚黑魔鲸在光线很微弱的情况下下颌和肚子会变白,但一旦光线变强这些地方就会在几秒内变回黑色,有些个体可能会在鳃盖后方和肚子前方残留一小片浅灰色。 黑魔鲸存在野生的变异个体,多数都是这种未完全白化的黑魔鲸。 也有完全白化的黑魔鲸,但是数量非常稀少。 白肚黑魔鲸分布于奥里诺科河流域,国内一般都从哥伦比亚进口。它们的外观跟黒肚黑魔基本一样,但下颌和肚子下面都是是白色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变黑,鱼鳍占身体的比例也比黒肚黑魔更大。白肚黑魔比黒肚黑魔鲸更喜欢群居,在强光下也比黒肚黑魔更加活跃。开着灯也会时不时出来游一会。白肚黑魔的多数个体要比黒肚黑魔小一点,一般都会长到30cm多一点。 麻花魔鲸(Trachycorystesporosus)的学名为大孔粗盔鲶。这种鱼的身体非常长,但鱼鳍却非常小,身体比例看上去非常不协调。它们的身体底色在灰褐色和黄褐色之间变化,身上有不规则的深褐色条纹,这些条纹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些为网状有些为波浪状,而且显示条纹的数量和形式根据环境不同也会有所变化。体长可达40cm,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中上游。 喉鳍鲶属的鱼外观差异比较大,有的种类粗短而有的种类细长,在体型方面没有什么规律。但是这个属所有种类的头顶都有一个类似粗盔鲶的盖子,但它们的头和背都比粗盔鲶更窄更高,头顶盖子的磨砂质感也没有粗盔鲶那么明显。 枯木魔鲸的学名为盔喉鳍鲶(Trachelyopterusgaleatus),这种鱼头占身体的比例较大,头和背之间是非常平坦的斜坡状,身体底色在黄灰色和黄褐色之间变化,身上有深色的斑纹,这些斑纹会随着环境变化,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差异。多数时候它们身上的斑纹都为点状或网状,有些时候也会呈现出片状或类似木纹的形状。枯木魔鲸可以长到25cm左右,在南美的中部和北部都有分布。 现在很多国内商家也喜欢管枯木魔鲸叫龙猫魔鲸,但实际上龙猫魔鲸是很多年前台湾鱼商对另一种鱼的称呼,这种鱼就是阿根廷喉鳍鲶(Trachelyopterusalbicrux),阿根廷喉鳍鲶的身体比同属里的其它鱼更加粗短,背也更高,整体接近侧扁形。身体底色在金黄色和黄白色之间变化,背部为深褐色,在背部中间有一条较细但非常明显的条纹。阿根廷喉鳍鲶分布在阿根廷的巴拉那河流域,年国内也进口了几批,都是先从阿根廷运到巴西,然后再从巴西出口到中国的。现在这种鱼在国内的商品名叫金背龙王魔鲸。金背龙王魔鲸的体长跟枯木魔鲸差不多,也是25cm左右。 巴西喉鳍鲶(Trachelyopterusceratophysus)在国内没有固定的商品名,这种鱼的头部宽而扁,整体外观类似麻花魔鲸,但它们的身体没有麻花魔鲸那么修长,鱼鳍占身体的比例也更大,成鱼体长也在25cm左右。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中下游,国内有过零星的进口。 金豹魔鲸(Trachelyopteruscoriaceus)的学名为革喉鳍鲶,它们的头和背相对较高,后半身占身体的比例较大,臀鳍也很长。身体底色在黄褐色和灰褐色之间变化,身上有密集的椭圆形黑色斑点,这些斑点呈虚线状排列在鱼身上,形成类似枯木的条纹。金豹魔鲸的成体比前面说的几种鱼要小,它们一般只能长到20cm左右,分布于奥里诺科河和埃塞奎博河流域的中下游。 木头猫(Trachelyopterusfisheri)学名为菲什氏喉鳍鲶,这种鱼的体型比较修长,背部较高,头窄而扁,头和背之间有一处明显的凹陷,身体底色在黄褐色和灰褐色之间变化,身上有网状的黑色花纹。 这种鱼在外观上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公鱼背鳍长而弯,母鱼的背鳍背鳍较为短小,为三角形。 这种独特的背鳍可以向前弯曲,在繁殖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木头猫分布在哥伦比亚北部,也可以长到25cm左右。 公鱼的触须可以向上卷起,在繁殖的时候能配合背鳍把自己固定在母鱼身上。 拟项鲶属只有闪电魔鲸一种鱼可以在水族市场上见到,学名为无锯齿拟项鲶(Pseudauchenipterusnodosus),这种鱼的体型类似东南亚的鲨鲶,体色在深灰色和银灰色之间变化,有些个体身上还会泛出黄绿色的光泽,它们的身体侧面有一条黄白色的锯齿状条纹,在条纹的上方还有一些成排生长的细小斑点。缸养的闪电魔鲸通常都是深灰色,一般不会变成银灰色,多数个体也不会泛出绿色的光泽。 闪电魔鲸不怎么害怕强光,多数时候就算有强光也会出来活动,但它们也很少会四处巡游,一般都是在鱼缸里光线相对较暗的地方转圈游动。 很多资料上说这种鱼在南美东北部有广泛分布,甚至可以进入到河口和近海,但是国内进口的所有个体都来自苏里南,而且一些南美出口商说苏里南以外的国家捞不到这种鱼。闪电魔鲸在野外可以长到40cm,但在鱼缸里长到15cm以后生长速度就会明显放慢, 闪电魔鲸也是拟项鲶属里唯一一种有照片的鱼,这属里的其他物种都完全查不到任何照片。 幼鱼身上的条纹和斑点都不是很清晰,身上只有成片的灰色。 图康河项鲶属只有绿魔鲸一种鱼。绿魔鲸的学名为皮氏图康河项鲶(Tocantinsiapiresi),这种鱼的身体为流线型,胸鳍宽大但背鳍较小,两者都为三角形,尾鳍占身体的比例较大,开叉也很大。这种鱼其实游泳能力很强,能在河流上游的急流中自由活动,但它们不喜欢强光,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下基本都是趴在缸底或躲在角落,很少四处游动。 绿魔鲸的身体背面颜色一般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腹面在浅灰色和黄白色之间变化。幼鱼和新进口的个体一般都是深灰色,幼鱼的体色会在长到20cm以后逐渐变浅,新鱼的体色会在饲养一到两个月之后变浅,此后如果没有过大的环境变化,它们的体色就不会再有太大的改变。绿魔鲸在野外可以长到60cm左右,但在鱼缸里只能长到40多厘米,分布于辛古河和投肯河流域中上游。 喉鳍鱼属的魔鲸身体细长,头部和腹部占身体的比例非常小,背鳍也极其细小。臀鳍非常长,尾鳍为三角形。这属里一共有两种鱼,在国内市场上都可以见到。 二线魔鲸(Trachelyopterichthystaeniatus)学名为条纹喉鳍鱼,它们的身体底色在深褐色和浅褐色之间变化,身体侧面有两到三条浅色条纹,条纹的颜色在黄白色和黄棕色之间变化,有些个体的浅色条纹有锯齿状的边缘,或在浅色条纹上有深褐色的斑点。二线魔鲸可以长到20cm左右,在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中上游都有分布。 阿氏喉鳍鱼(Trachelyopterichthysanduzei)在国内没有固定的商品名,也只有零星的进口。这种鱼的身体底色为偏粉的灰色,身体侧面有稀疏的黑色小圆点。它们的资料和照片也非常少,笔者也只找到了这一张像样的照片。这种鱼也能长到18cm左右,分布于奥里诺科河流域。 光体鮠属的鱼体型比其它的魔鲸都要粗短,胸鳍和背鳍前方有细小的锯齿。这属一共有两种鱼,一种就叫光体鮠还有一种叫摩氏光体鮠,这两种鱼在国内都有,也都是比较常见的南美鲶鱼。 光体鮠(Liosomadorasoncinus)在国内市场上一般叫黄金石虎或迷宫石虎,它们的身体在金黄色和棕色之间变化,身体侧面有一条沿着侧线生长的浅色条纹,这个条纹从背鳍后面开始生长,到尾鳍根部停止。这种鱼小的时候身上有成排的黑色方形大斑点,这些斑点会亚成时期出现空心并变成更细的条纹,有些个体的大斑点会直接分裂成更小的圆点。迷宫石虎可以长到20cm左右,在亚马逊河中上游和奥里诺科河都有分布。 图中4条鱼,a为刚进入亚成期的个体,身上的斑点没有明显的分裂,b为斑点出现空心但没有过多分裂的个体,c为斑点分裂成细条纹的个体,可以看到斑点的周围和中间有分裂出来的小黑点,d为斑点完全完全分裂成小圆点的个体。后面三种不同的表现都可能在成鱼身上存在,下文中还有更多缸养的活体照片可供参考。 摩氏光体鮠(Liosomadorasmorrowi)在国内一般叫黑星石虎或黑色美洲虎,它们的外形跟迷宫石虎基本一样,但头和背比迷宫石虎更低,身体底色在灰褐色和深褐色之间变化,身上遍布黑色的小圆点,还有沿着侧线生长的细小白点。这两种石虎在晚上都会发出咕咕的叫声,如果介意的话需要把鱼缸摆的离睡觉的地方远一点。黑星石虎可以长到16cm左右,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上游。 准项鳍鲶属的鱼身体比例比较匀称,上颌比下颌突出,身体侧面有沿着侧线生长的细小白点,在侧线上方也有成排生长的小白点。这属一共有4种鱼,其中有三种鱼长得特别像,剩余的一种特征比较明显。这属的鱼有常用的商品名有两个,大嘴蓝鲸和百星大嘴鲸。 大嘴蓝鲸一般指三种鱼,分别是亚马逊河准项鳍鲶,胸甲准项鳍鲶和长肢准项鳍鲶。这三种鱼看侧面很难分辨,想分辨他们需要看它们的肚子。它们的体色都在深褐色和蓝灰色之间变化,有些个体的头部和背部可能会泛出淡淡的绿褐色。 亚马逊河准项鳍鲶(Auchenipterichthyscoracoideus) 长肢准项鳍鲶(Auchenipterichthyslongimanus) 胸甲准项鳍鲶(Auchenipterichthysthoracatus) 下图是这三种鱼的腹部照片,A为亚马逊河准项鳍鲶,可以看到它们胸鳍的根部有窄而小的骨片。B为胸甲准项鳍鲶,它们胸鳍根部的骨片比亚马逊河准项鳍鲶更长更宽,C为长肢准项鳍鲶它们的胸鳍根部没有骨片,头胸部也比前两种鱼更宽。 亚马逊河准项鳍鲶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中上游,胸甲准项鳍鲶只分布于马代拉河中上游,长肢准项鳍鲶在亚马逊河中下游和奥里诺科河流域都有分布,这些地方包括了很多主要的观赏鱼捕捞点,因此这三种鱼都有机会进入观赏鱼市场。国内的大嘴蓝鲸一般是从秘鲁进口,因此多数都是亚马逊河准项鳍鲶。 下面是这三种鱼的活体图,从侧面几乎无法分辨它们的具体种类。这三种鱼都可以长到15cm左右,但是亚马逊河准项鳍鲶偏小,有些个体会在十三四厘米的时候停止生长。 百星大嘴鲸一般指斑纹准项鳍鲶(Auchenipterichthyspunctatus)这种鱼的身体底色为灰褐色或黄褐色,身上有很多接近圆形的小黑点。它们的头比前面说的三种鱼更大更圆,身体也更加粗壮。除了百星大嘴鲸这个商品名以外,豹点魔鲸枯木鲶之类的名字一般也被拿来称呼这种鱼。但是整个准项鳍鲶属的商品名用的都很乱,一般是给这四种鱼轮换使用,所以说看到同样的鱼因为到货时间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完全不需要感到惊奇和疑惑。这种鱼可以长到16cm左右,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中上游。 最近国内还进口了一种黄金豹纹魔鲸,这种魔鲸整体为黄褐色,带有深褐色的不规则条纹,头小且身体细长,尾巴分叉且占身体的比例特别大。这种鱼属于小项鳍鲶属(Glanidium),暂时还没有学名。分布于巴西,可以长到30cm。 魔鲸在南美的各种水环境里都有,较小的个体一般生活在河流的浅水区和池沼里,较大的个体会生活在相对深一点的水域。多数魔鲸都是夜行鱼,白天一般都会藏起来或者在黑暗的深水中活动,拍摄难度较大,因此几乎没有野外在水下的照片。产地图片都是一些钓鱼钓到或者科学家考察时候捞到的照片。 可以确定的是魔鲸生活的环境里往往存在大量的水草,沉木或石堆,因为这些东西会为鱼提供大量的藏身地点,能够让魔鲸在白天时安静的躲在里面休息。下图中是三张魔鲸捕捞地点的照片。 商业捕捞魔鲸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晚上用围网抓,因为魔鲸晚上会出来活动,这个时候下网可以把它们和其它夜行鱼一起捞上来。还有一种方式是在白天把河里的大块沉木捞起来,然后观察沉木的缝隙和孔洞,如果发现里面有鱼就把洞口削宽然后把鱼抠出来。 魔鲸的习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管白天晚上,都会出来活动。这种习性的魔鲸包括木头猫和闪电魔鲸,但是有些个体在长大之后会变得不那么活跃。 第二类是白天躲在角落或者趴在缸底,只有晚上才会正常活动。这种习性的魔鲸包括枯木和黒肚黑魔等大多数常见的魔鲸。 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白天多数时间都会躲起来,但是偶尔会出来游几圈,在同类数量多的时候会体现得更加明显。这种习性的魔鲸包括白肚黑魔和大嘴蓝鲸。 夜行性的魔鲸在休息时会藏在沉木,石头等物的下面或者罐子里。如果鱼缸里没有这些的话它们就会用胸鳍和背鳍把自己卡在加热棒上或者躲在水泵后面。所以裸缸养魔鲸的话一定要给加热棒套上保护套,以防止鱼被烫伤。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魔鲸和坦克类异形要谨慎混养,一定要给它们各自准备躲避的空间。虽然它们之间不会打架,但在缺乏躲避的时候魔鲸会往大坦克身下钻,或者跟体型差不多的坦克往一个缝里挤,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就有可能被坦克体表的尖刺刮伤,刮伤后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 魔鲸对水温和水质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水温24-30℃,ph6-7.5,硬度12以下。国内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都可以达到这个条件。 如果鱼缸里魔鲸数量较多而罐子较少的话,它们就会挤在同一个罐子里休息。 这种异型砖可以给不同的鱼提供躲避空间,防止魔鲸跟异形往一个地方挤而被刮伤。 魔鲸的性情很温和,基本上不会去咬吃不下的鱼,可以和任何比它们嘴宽的鱼混养。 魔鲸不怎么挑食,它们会吃大部分的肉食性饵料。包括小鱼虾,切碎的鱼虾肉,红虫线虫和沉底的颗粒饲料。一般来说健康的魔鲸就算在白天休息时闻到食物的味道也会出来吃,所以正常喂食即可,有些个体白天不爱出来,那就只能晚上关灯之后往缸里扔一些食物等它们自己出来吃了。 导致魔鲸胆小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鱼本身的状态不好,二是缸里大鱼太多它感到害怕。鱼的状态可以调整,具体的调整方法是把新鱼放到一个小缸或者不透明的隔离盒里,同时再放一个躲避,这样可以缓解鱼的紧张情绪。等三四天后再给它们喂红虫,一开始不要喂多,但是投喂量要逐渐增加,这样的话鱼会比较容易开口,训食的难度也会更低。等鱼能积极地吃红虫之后,在给它们喂食整个的新鲜小鱼,小鱼的营养比红虫要高,魔鲸一直吃的话状态很快就会恢复。恢复状态的标志就是鱼会积极吃食。等鱼能积极吃食以后,就可以把结束隔离,魔鲸恢复状态后会变得更活跃,胆也会变得更大,饲养难度自然也就大大降低。 使用隔离盒的话一定要注意别用透明的,尤其是缸里有大鱼的情况下更不要用透明的。魔鲸的眼睛是能看见东西的,用透明隔离盒的话它会看见外边有鱼盯着它,这样的话它们同样会害怕,隔离调整也就没有意义了。同时要注意尽量别把小魔鲸跟大鱼混养。 盔喉鳍鲶,也就是最普通的枯木魔鲸是杂食性的,科学家曾经在解剖野生盔喉鳍鲶时,在它们的胃里找到了浆果,笔者也曾经在饲养盔喉鳍鲶时多次见到它们去吃给异形鱼的藻片饲料。但是能确定是杂食性的魔鲸只有盔喉鳍鲶一种,其他种类的魔鲸是否为杂食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 从野生枯木魔鲸胃里找到的浆果,这些浆果可能是掉到水里之后被它们吃到,也可能是它们在雨季水淹森林的树上吃到的。 所有魔鲸都是体内受精的,有繁殖意向的公鱼会自行选择喜欢的母鱼,然后想办法把母鱼固定住。有特殊背鳍和触须的种类会用背鳍和触须夹住母鱼,没有的种类则会直接咬住母鱼,固定住母鱼之后,公鱼就会弯曲后半身把它的特殊器官放进该放的地方快活一下,随后就会离开。母鱼怀孕十几天后会产下发育完全的鱼卵。卵一般产在石缝里或者水草丛中。用三四天的时间孵化,小鱼孵出之后会再用四五天的时间来吸收卵黄,等卵黄吸收完以后小鱼就可以捕食轮虫洄水一类的浮游动物。 很多缸养的魔鲸会出现只玩耍不产卵的现象,其中原因至今都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项鳍鲶科不同物种(包括魔鲸)特殊器官的形状和位置,这个器官在公鱼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长出来,特别小的魔鲸身上是看不到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ngcana.com/xyscd/8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苏南专销西洋参加拿大中粒g
- 下一篇文章: 薛雪痰饮证治探骊清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