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医派”淄博司氏中医流派

人参

个人诊疗经验分享

人参,在中医药历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在临床中也是“药中之四维”,因为产地的不同、基源和炮制方法的不同,栽培者称为“园参”,野生者称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园参:9~10月间采挖6年以上的人参,洗净泥土,新鲜品称“水参”;剪去小支根熏制后,置日光下晒干即为“生晒参”;蒸制后干燥称“红参”;经水炸、灌糖后干燥称“糖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生晒参与红参作用基本相似,在临床上可以互用,习惯上生晒参偏于补气生津,多用于气阴不足、津伤口渴、消渴等证,以清补为佳。生晒山参功同生晒参而力胜。糖参功同生晒参而力逊。

红参经蒸制后,味甘而厚,性偏温,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同脱、益气摄血之功,益气摄血之功,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之症,因而二者稍有区别,各有所长。也许正是从临床应用考虑,《中国药典》年版以后已把红参作为单味药分列开来。

红参须功同红参而力稍逊,常用以平补。

01

在古籍中记载的使用人参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曰:“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张仲景《伤寒论》:收方个,其中配伍有人参者占21方,并论述人参具有“温补、滋润、强壮、强精、保温、增强视力,安定精神”等作用。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药性本草》载:“人参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多,止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痰及痛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

《寿世保元》载:“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痿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

《日华子》:“杀金石药毒,调中治气,消食开胃,食之无忌。”

《月池人参传》:“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

《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

《医学启源》:“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泄肺脾胃中火。”

《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渴,生津液。”

《本草蒙筌》:“定喘嗽,泻阴火,滋补元阳。”

《本草备要》:“补剂用熟,泄火用生。”

《眼科全书》:“润心肺,泄虚热。治气虚内障,陷翳不起,或服破血过多,两目愈昏,宜多服久服则复明。”

《本草发挥》:“人参甘温,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

《汤液本草》:“人参,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泄肺之阴也。”

《本草会编》:“丹溪言,虚火可补,须用参芪。”

《薛氏医案》:“人参,但入肺经,助肺气而通经活血,乃气中之血药也。”

《本草汇言》:“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

《本草经疏》:“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

《本草通玄》:“人参,职专补气,而肺为主气之脏,故独入肺经也。”

《本草正》:“人参,味甘、微苦、微温。气味颇厚,阳中微阴。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

《药品化义》:“人参性大温,色淡黄,脾性最喜,脾生金,兼能益肺。味甘而纯,甘则补阳,用补阳气,以固真气,为温脾之圣药也。”

《本草新编》:“人参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肝中之血,得人参则易生,世人以人参气分之药,绝不用之疗肝肾,此医道之所以不明也。”

《本经逢源》:“虚弱之人,必用人参入表药中,”

02

其他参类的使用

西洋参:西洋参(学名:PanaxquiquefoliumL.)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自然分布于北纬30-48°,西经67-95°的美洲森林中,即加拿大的东南部和美国的东部,包括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美国的纽约州和密苏里州等地。

西洋参,其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除烦躁、清虚火、扶正气、抗疲劳的功效,与人参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如下:

1.药性不同。人参性味甘,偏温热,适合于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大病初愈的人群。西洋参性味苦,微寒,适合阴虚火旺的人。

2.作用不同。人参益气助火,主要的作用就是大补元气。西洋参平补降火,主要的作用就是补气养阴。

3.适应的症状不同。人参适合气阳两虚症状,西洋适合参气阴两虚症状。

党参:党参来源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等的干燥根。党参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用于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懒言短气、四肢无力、食欲不佳、气虚、气津两虚、气血双亏以及血虚萎黄等症。但表证未解而中满邪实的不能用。该品功效与人参相似,惟药力薄弱。治一般虚证,可代替人参使用;虚脱重证,则仍用人参为宜。

炮制方法:

1.党参: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具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作用。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临床多生用。生品参擅长益气生津,多用于肺气亏虚,气血两亏,津气两伤。

2.米党参:以补气健脾作用力强,多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3.蜜党参:增强了补中益气润燥养阴的作用,多用于气血两虚之证。如气短乏力,内脏下垂,四肢倦怠,妇女月经不调。

太子参: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在临床上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03

个人案例分享

案一:发热伴心力衰竭重症一例

患者女性,88岁,职业:不详

右髋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0个月,发热2天。

患者女,88岁,目前诊断:1.股骨粗隆间骨折(右侧、股骨头置换术后) 右髋关节功能障碍;2.耻骨骨折(右侧);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4.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滤器植入术后);6.陈旧性脊柱骨折(T8、9,L2);7.坠积性肺炎;8.泌尿道感染;9.胆囊炎;10.贫血(重度);11.褥疮(多处、Ⅳ级);12.低蛋白血症;13.电解质紊乱;14.呼吸性碱中毒。

患者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30余年,“心功能不全”病史1月余,现鼻饲“氢氯噻嗪片”25mgbid、“螺内酯片”20mgbid利尿,减轻心脏负荷,鼻饲“地高辛片”0.mgqd改善心功能;“陈旧性脊柱骨折”病史1年余,经保守治疗后恢复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10个月,医院行“滤器植入术”,术后恢复可;“泌尿道感染”病史9个月,曾根据尿培养结果静点“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4gq8h抗感染,效果可;“贫血”病史8月余,患者不欲进食,营养欠佳;“胆囊炎”病史3月余,腹痛症状反复发作;“高血压病”病史1月余,血压最高至/mmHg,现鼻饲“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qd控制血压。

患者近期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至39.6℃,现静点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q8h、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gq12h、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qd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为求中医中药治疗,特邀贵科会诊。

(住院号:)

患者呼之不应,呼吸急促,小便少,大便失禁,面罩吸氧。

脉象疾数,舌苔未见(不配合)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山药60g党参90g山萸肉g

炙甘草60g肉桂15g沉香(后下)9g砂仁(后下)12g

茯苓15g泽泻20g川牛膝12g北升麻12g

金银花30g黄芪45g红参30g磁石(先煎)30g野山参15g(另炖兑入)

配1付日一剂水煎服不拘次数,昼夜频服。

次日二诊:

患者病情向愈,体温逐渐降至37.5摄氏度左右,已属顺证,二便合计1ml,呼之可应。

脉象滑数,有根,舌苔未见(不配合)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山药30g党参60g山萸肉g

炙甘草60g肉桂15g沉香(后下)9g砂仁(后下)30g

茯苓15g泽泻20g川牛膝12g北升麻6g

鱼腥草15g黄芪g磁石(先煎)30g黄柏10g

石菖蒲12g前胡10g

配3付每日一剂,水煎2次仍小量频服,分多次服用。

三诊:

患者病情向愈,体温降至正常,神志渐清,尿量ml,大便3次每日。

脉象弦滑细,略数,舌像未见。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山药30g党参60g山萸肉g

炙甘草30g肉桂15g沉香(后下)9g砂仁(后下)30g

茯苓15g泽泻12g鱼腥草15g黄芪g

磁石(先煎)30g黄柏10g石菖蒲12g前胡10g

海浮石(先煎)15g干姜30g焦三仙各10g杏仁6g

配7付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四诊:

患者病情向愈,神志渐清,出入量平衡,大便可,足部、臀部褥疮开始愈合。

脉象滑细,略数,舌淡苔薄白。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30g山药30g党参60g山萸肉90g

炙甘草15g肉桂9g沉香(后下)6g砂仁(后下)12g

茯苓15g泽泻10g鱼腥草20g黄芪g

磁石(先煎)30g石菖蒲12g前胡10g海浮石(先煎)15g

干姜10g焦三仙各10g杏仁6g土白朮15g

仙鹤草30g地锦草15克

配7付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五诊:

患者病情向愈,神志尚清,大便粘滞,小便有粘液排出,足部、臀部褥疮开始向内愈合。

脉象弦滑细

中药处方:

黑附子(先煎2小时)60g山药60g红参(另入)30g山萸肉g

炙甘草30g肉桂10g沉香(后下)6g砂仁(后下)20g

茯苓15g泽泻15g川牛膝10g制黄柏6g

干姜20g金银花30g忍冬滕30g青蒿10g

前胡12g白前10g海浮石(先煎)20g桔梗9g

地龙24g冬凌草15g焦三仙各10g黄精30g

配7付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早晚两次温服。

六诊:

患者病情向愈,神志渐清,沟通不能,大便粘滞,小便无粘液排出。

脉象弦细,脉型结代,舌淡苔白厚腻,周边苔少。

中药处方:

生地黄30g火麻仁30g炙甘草15g炒白芍20g

麦冬30g北五味子20g炙龟板(先煎)24g制鳖甲(先煎)24g

黄芪g蜂蜜20ml木香10g当归9g

党参60g土白朮15g茯苓10g姜半夏9g

陈皮6g黄连3g藿香9g白豆蔻9g

泽泻6g薏仁米12g炒枳壳6g焦山楂9g

炒神曲9g炒麦芽9g桔梗5g山药12g

白扁豆9g胡黄连3g焦槟榔6g砂仁9g

连翘5g鸡内金12g炒莱菔子9g炒谷芽9g

炒薏仁15g莲子10g

配7付取一剂浓煎收膏每日两次每次一调羹阳和汤送下。

本例患者为高龄、重症、久病、多疾病的复杂患者,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在于急危重症,本例患者从开始的首诊,放胆重用党参、红参、野山参,取参附汤和独参汤义,非常之时用非常之手段,小量频服,一来药力持久而周时用药,药效持续,二来药效发挥和缓而效力不减,也是稳妥之虑,可供大家参考。二诊收效,去红参和山参,大剂治病,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减党参而重用黄芪,鼓舞中气而补胸中宗气,为下一步的治疗打好基础。三诊收效,大体方向不变,增加黄芪量,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四诊病情稳定且褥疮向愈,为脾气来复,顺证之吉兆,稍渐黄芪量,继进。五诊病情基本稳定,大便粘滞,小便有粘液排出,考虑为痰湿,心肾阳虚,无力运化和固摄失司,故去黄芪,加红参,重用山药。六诊诸证平顺,与膏方一剂而善后。

(声明:方中所载药方和剂量仅供学术交流使用,使用文中所载方剂和药量请在中医专业医师辩证使用)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ngcana.com/xystx/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