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立冬后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仍比较干燥,所以养生应注意敛阴护阳,防寒保暖。

在古代农耕社会,农民靠天吃饭,立冬时农作物基本上都收获入仓,人们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在这一天可以休养生息了,再加上秋冬季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增强,老百姓通常会在立冬时进食高热量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或进补一些滋阴补阳的营养品如西洋参、枸杞、桂圆等药膳,来弥补这一年的机体消耗,故古有“立冬补冬”之说。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百姓通过食补或药补来补充热量以抵御冬季寒冷的天气,保持身体健康是无可厚非的,但现代人们生活物质条件变好了,冬令再进补高热量食物及滋补类药膳就不合适了。有些人不辨体质,不明就里,仍擅自跟风进补,导致越补越壅滞,越补越虚弱,反而适得其反,所以“立冬补冬”也是有讲究的。

1、立冬补参,参参不同

现在补参已经成为时尚,门诊经常有患者来咨询哪种参对自己身体有补益作用,其实健康无病之人没必要补用参类,补得不好反而会出现牙痛、口疮、鼻血、精神亢奋等燥热症状,只有术后或年老体虚、亚健康疲劳状态下的患者可以适当补用参类,而且选用参类也要因人而异,不能只选贵的,不选对的。

像红参、高丽参性温,适用久病体虚偏阳虚患者;人参、党参、太子参性平,一般慢性虚弱病症都可选用;西洋参、沙参性寒,适用于久病偏阴虚患者;丹参性微寒能凉血养血,活血化瘀,则适用于瘀血为患的病症,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适当选用。

补参应遵循先少后多原则,一般讲究从弱参开始服用,如参须、太子参等,如正在患病如感冒、咳嗽、发热、咽痛等则暂停服用,而且要根据自身体质和患病情况来进补,切不可盲目滥补。

2、虚不受补,切勿乱补

有的人身体非常虚弱,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较差,在服用滋腻补品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胃胀满、纳呆、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或出现口干舌燥、溃疡等“上火”症状,这类人就不宜跟风进补了,如果调补失宜,则易变生他疾,所以应以清补为主,可以选用食疗或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汤剂及膏方调养。

冬令进补只是针对久病、术后等确需调补的患者或体质虚衰的老年人,健康无病之人一般不提倡冬令进补,只需正常饮食即可,否则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三高等代谢类疾病。

原标题:《立冬补冬有讲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ngcana.com/xysgx/1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