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天一生水,无根之水
像雾似的雨,像雨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 大多数诗人眼中的雨象征着愁绪,而雨水时节的雨却是滋养万物的源泉。 01雨水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02简介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南方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降雨以毛毛雨为主,草木萌动,却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03节气天气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及人们的健康危害很大。 有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还有根据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如“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04节气养生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养之源。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宜食果蔬及汤粥,如枸杞粥、红枣粥、银耳粥等,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05民间习俗 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在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祈求着顺利安康。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06三候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描述的就是春风遍吹,冰雪融化,大地在雨露滋润下欣欣向荣的景象。 07典故 “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鸱鸮”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雨水冲走愁烦,雨丝捎去思念,雨花飞落心弦,雨露滋润心田,雨给万物披上一层缥缈的纱衣,又将万物洗涤得清澈明亮。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雨水既是一个多愁的时节,也是万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一物。 存萃存之于天地,萃自于人世,谓之存萃。荼蘼正当时,见万千姿态,谓之荼见。九曲处通幽,夷山内采撷,谓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润心肝脾胃,慰浮躁灵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独行人间一场,然茶味伴时光片刻,愿岁月悠长安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ngcana.com/xysgx/11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秋季,采用适量的运动药物保健养生百家
- 下一篇文章: 生活杂谈论,学会这些技巧你将成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