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胃疼

吴山药

20年前,我胃痛加重,先吃雷尼替丁,后吃奥美拉唑,再吃铝碳酸珌,胃病也一直没好。在一本医学刊物中,我看到一个治疗胃痛的中药外用方,我按方配药,兜在胃部。兜了10多天,没明显效果。但到第15天,我的胃痛奇迹般地减轻了。那种前所未有的舒服,让我迷上了神奇的中药。我换了3次药,就这样,从小到大折磨我的胃病,不再那么难受了。

现在,我参加了西学中培训班,将自己未来的身份定位为一名中医医生,用中医药守护自己和所有信任我的人。

选自号作品《中医古籍与生活》

02

保胎

边风杰

我妻子怀孕时出血,医院都说,孩子心跳过弱,保不住了。最后我们找到了做中医的二舅。二舅把脉后给开了中药,让坚持吃。

妻子一付付中药吃下去后,奇迹出现了,孩子的心跳逐步由弱变强,等到出生时是个大胖小子!

自此,二舅在我们心目中有着神一样的地位!

选自号作品

03

疑似肝炎

珍珠

初二那年,我得了一次重病,食入即吐,精神萎靡,到当时的乡镇卫生院初步诊断为肝炎,开了输液和服用的药片,用了近半个月的药也不见好转。

父亲只好带我到县城,托人找中医科主任诊治。老大夫看诊后,说我得的可能不是肝炎,开了3剂药,我吃完药就完全好了。可惜因年代久远,药方无法找到了。

选自号作品《传承》

04

风寒感冒

李洪昌

8岁的时候,我受了风寒,头晕,头痛欲吐,发热,浑身没劲。家里穷,这样的小毛病是不看医生的。我奶奶拿出挂在厨房房梁上的报纸包住的吴茱萸,抓了十几粒放在碗里,捣几下,用滚热的米汤一冲,盖上盖子闷一会儿,就叫我喝下。嘿,吴茱萸的那个药劲霸道,一辈子难忘!一剂治愈!

现在想来,祖宗们真是充满智慧:他们懂得用米汤,而不是开水来冲泡吴茱萸!治病的同时,得米气固护脾胃,不至于对喉咙和胃造成太强的刺激。这于无形中暗合了那句老话:治病必须得固护胃气。

此法民间有,书上无。

谨以此小文纪念略懂中医的奶奶。

选自号作品《此法民间有,书上无》

05

红斑狼疮

黎彦彤

上世纪80年代,我有一位亲戚,当年大概50岁,被医院诊断为“红斑狼疮”,开了大量的激素,吃完药后胃口出奇地好,但脸肿、腿肿、全身肿。医生告之不能停药,能活几年就看她的造化了。

后来,她经一位朋友介绍,找到当地一位土郎中,吃了他开的中药后逐渐好转。

现在,我这位亲戚已经年过八十,身体尚可,只是有点腿疼的老年病。

中医真的是护佑我们中华民族的救星啊!

选自号作品

温馨提示:以上文章中提到的方法,因人而异,均需辨证后使用,请勿简单模仿。

除了国内,国外也在揭起中医热

马格隆:希望有一天可以当中医

马隆格是南非约翰内斯堡同仁堂药店的店员,他正给来店的顾客介绍中药。

在药店里,都有专门的坐诊医生给顾客问诊开药,马隆格对中医很感兴趣,跟着这里的医生学了很多,久而久之,也就粗略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

在马隆格的耐心讲解下,这对夫妻决定试试他推荐的药。马隆格说现在来店里买药的顾客不只是南非人,还有很多周边国家的人,虽然现在自己只是店员,但对未来,他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

说到中医药,它与非洲传统医药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中医药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疗效确切的产品,所以很容易被当地民众所接受。而且,中医药也在很早的时候就在非洲有了合法地位。

年,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贯彻年《约翰内斯堡宣言》中《十大合作计划》的要求,同仁堂先后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比勒陀利亚、德班开设了五家中医药门店。

要想为南非提供高水平的中医和针灸服务,医师的选择是关键。经过严格挑选,最终录取了4名医师,南非的门店也陆续开张了。

安娜:几针下去,似乎真的有了效果

安娜最近因为身体不舒服找到了中医针灸中心。给安娜看病的医生是严星玄博士,他在中国学习中医13年,并有多年的中医从医经历。在对安娜的病情进行诊断后,医生决定对她进行针灸治疗。看到医生从口袋里掏出了针,安娜显得有点紧张。

虽然不知道针灸是怎么回事,但听医生说可以减轻疼痛而且不疼,针都是一次性的,不用担心传染其他疾病,安娜还是同意试一下。几针下去,似乎真的有了效果。

这是安娜第二次来看中医,她说当初第一次来这就诊,只是想尝试一下、改变一下,之前都是看西医,但没有效果。

很多人最初来看中医,都是和安娜一样的想法。年,南非有几十家中医诊所,这些诊所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一般都是由一两名医师组成的家庭诊所,虽然也有中医师和针灸师在健康中心行医,但服务质量并不稳定,因此当地人对中医的认可和推崇度并没有那么高。为了让当地人接触了解真正的中医,每个月都有中医进社区组织义诊活动,这样就吸引了很多当地的老百姓前来就诊。

姆塔布:想了解更多中医文化

这位患者因为左肩疼痛被家里人带来义诊,起初并没有太大期待,在进行针灸治疗后,他脸上的表情舒展了很多。

这个患者并不是第一次看中医,但这次,无论是医生的规范行医和专业性都让他感觉很不一样。

通过义诊的方式让当地人接触中医,了解中医,这让不少患者对中医产生信任,姆塔布就是其中的一个。姆塔布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把脚撞坏了,安了假脚踝之后总是出状况,医院进行治疗,花了很多钱,但是并没起什么作用。两个月前,同事推荐他去中医义诊现场看脚,感觉有效果,之后就一直在这进行针灸治疗。

这些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初只是对中医的疗效感到惊奇,紧接着,他们就会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医的文化。

治病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化。现在,中医和中医文化在南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来同仁堂就诊的患者70%都是非洲人。为进一步在海外推广中医文化,同仁堂和约翰内斯堡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现在已经被南非教育主管部门批准,预计在年底开始招生。

阿奈特:在南非小有名气的中医

现在,随着中医文化的推广,在海外传播中医文化的不只是中国人。在南非的比勒陀利亚,记者发现了一个古朴的中式小院,这里的主人是一个会中医针灸,喜欢打太极拳的南非人,她叫阿奈特。阿奈特不仅是一名中医针灸师,她之前还是南非联合健康卫生署中医针灸联合委员会的主席,在她家里的墙上,挂着各种各样和中医相关的证书:学历证、医师证,还有其他相关证书。

阿奈特在南非小有名气,她的预约本上每天都是满满的预约信息,来找阿奈特治疗的人很多来自比勒陀利亚及周边地区,也有人从几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专门过来找她看病。

阿奈特这天下午的第一个患者萨拉来了。萨拉这次来,是因为肩膀疼,阿奈特对她的情况进行了问询后,开始给萨拉针灸。

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阿奈特都在给萨拉耐心地讲解,让对方细心感受。

阿奈特自己和中医很有渊源,她在二十多岁时突然得了中风,左半身麻痹。当时给她看病的西医告诉她没有办法,但阿奈特不甘心就这样活着。

这位中医治好了阿奈特的病,阿奈特也因此和中医结缘,开始学习中医。对于阿奈特来说,中医给她带来的不只是一份收入,它让自己有了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满足感。

中医不仅是医术,还是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之一。现在中医药不仅实现了走出去,而且正在融入当地,被当地人所接受,慢慢地实现“走进去”“住下来”。当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医药帮助当地人祛除病痛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有双方资源互补开发世界自然健康大市场的共同心愿。这应该是文化共兴和幸福共享的主动探索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ngcana.com/xyszz/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