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叶克飞著名专栏作家,足迹遍布欧洲各国,对欧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氛围有切身体会和犀利见解。著有《金庸政治学》《故人何寂寞》等。

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宜居城市”概念,成为新的城市观。二十年后,这个概念早已不新鲜,甚至已然泛滥。而且,“宜居”二字越发体现出它的局限性,不能涵盖历史文化和公众参与等城市要素。从这一点来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公园协会联合举办的“世界生活品质最高城市”评选,以市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为参选标准,似乎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美好。早在年,德国明斯特便在20万到70万人口的城市中夺得金奖。

德国西部名城甚多,由西南到西北一路向上,斯图加特、海德堡、法兰克福、科隆和不莱梅等各擅胜场。相比之下,明斯特少有人知。

不过,这座人口近30万的城市,在德国是不折不扣的大城市,也是中世纪古城。根据我的经验,它不该被错过。于是,当我驾车从科隆前往不莱梅时,将它选为中转点。这个选择还基于一点:根据行程,前往明斯特那天刚好是周三,当地每逢周三和周六都会有热闹的市集。

市集的地点就在大教堂广场,将之作为导航目的地肯定不会有错。下高速后不久便进入市区,第一个感觉便是人不少,相当热闹繁华。经过一段颇为现代的街区后,便到了旧城区,窄窄的石板街道仅容二车通过,一两个拐弯后便见到了市集。

看啥都想买的热闹市集

欧洲人的市集普遍不大,几十个摊位就可算是大市集,按此标准,明斯特的市集相当可观。它的鱼肉类摊位全部由汽车组成,大多是中巴大小,车子驶入广场后,将车厢挡板打开,便露出货架和冰柜。这些车子围绕着广场,构成了市集外围。广场中央则是花草和水果的摊位,有些用小推车,有些是搭建的简易台子,还有些更简单,直接将装花草和水果的塑料筐倒着往地上一扣,七八个筐就能搭出一个摊位,铺上塑料布,再把花草和水果往上一摆,照样美美的。

欧洲市场没有所谓生鲜,无论肉类和鱼类都已冻好,因此市场相对干净,或许不合国人口味,但视觉效果永远一流。车身似乎和售卖之物有点联系,一辆红白相间的车子专卖肉类,红肉白肉都有,一辆黄色车子则卖同色系的芝士,十分好看。还有一辆卖鱼的车子,起码有数十种鱼类,尽管广东人一向爱鲜鱼,但看到这琳琅满目,也忍不住流连,车身自然与鱼肉搭配,也是白色。还少不了的面包车,车身是温暖的咖啡色,恰恰与面包的颜色一致,还有一个卖咖啡的小车子,车身当然也是咖啡色。

水果摊也是琳琅满目。时值夏季,不同品种的樱桃自然是颜值最高的水果,紫红的、青色的、红色的……同样一颗颗的还有葡萄和桑葚。此外,常见的桃子等水果也颇具颜值,蔬菜则少不了彩椒、番茄等,自制果酱和干果也很抢眼。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似乎每个摊主都精心布置了自己的货摊,颜色搭配极有美感,比如一篮青色的果子上貌似随意地放上两个艳红的小南瓜,就很漂亮。又或者是他们从小浸淫于美,潜移默化,所以无需刻意摆放,就已有这样的效果?

▲市集上的水果摊位都那么有美感,宛如画作

在这样的市集里闲逛,真是人生享受。可惜订的不是公寓酒店,无法自己做饭,只能买水果过过购物瘾。时值中午,市集已近尾声,有些摊主已经收档,在正午阳光下嬉笑着离开。在广场旁圣保罗大教堂的石墙下,停着几辆自行车,它们来自购物者。这座大教堂是明斯特的地标,始建于年,13世纪时逐步形成如今所见的形貌,为罗曼式和哥特式风格的结合。二战时,教堂被炸为废墟,50年代时复原。

▲圣保罗大教堂一角

▲教堂墙角的自行车

当年,明斯特曾因这座大教堂以及其他教堂,有着“北部罗马”之称。法比奥?齐吉,也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七世教宗,曾这样提及明斯特:“教堂的尖顶直插云霄,所有人都能听见那里回荡着的钟声旋律。”

教堂正面高耸的山墙古朴精美,两个塔楼为绿色斜顶,外形朴素,也是教堂的高点,高度为57.7米。据说,在复原教堂的过程中,唯一未按原貌修复的是严重损坏的西大门,德国人以一面石墙作为代替。

市政厅见证欧洲史

站在市集广场上,扭头一望,便能见到老市政厅的塔楼。市政厅距离大教堂不远,这是一栋哥特式建筑,始建于年,几经改建后,于年确立如今的形貌。

这座市政厅在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年,欧洲各国在此协商,签订了明斯特和约,这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一部分,也是三十年战争结束的一大标志。明斯特和约的另一个重要之处,则在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正式承认荷兰为主权国家。此后,荷兰也发展成为17世纪的航海和贸易强国。

站在市政厅前,我突然想到,明斯特也是北威州城市,在历史上,它当然属于汉萨同盟。13-17世纪,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及内陆的九十多个贸易城市的商人组成同盟,其中,如今德国北部的城市力量最强,汉堡、不莱梅至今仍是自由邦,明斯特也是当时最重要的同盟者之一。

▲明斯特旧城

如今走在明斯特旧城内,仍可见到昔日繁华与建筑风格,但让人很难相信的是,眼前这些古朴建筑,竟然都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修复的。二战时期,明斯特曾是纳粹德国国防军总部驻地,年10月25日遭盟军猛烈轰炸,90%的老城区惨遭摧毁,如今的修旧如旧,不知耗费了多少工夫。不过欧洲城市大多如此,也可见其对历史的尊重。

圣兰贝蒂教堂与老街

市集广场确实是明斯特的中心,刚才扭头一望,便见到了老市政厅塔楼,当我从市政厅溜达回来,再向另一侧一望,便见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座著名大教堂——建于14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圣兰贝蒂教堂。当然,在这里你见不到它的全貌,只能看到它高耸的尖顶。教堂外墙斑驳,砖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晚期哥特式风格十分触目。

▲圣兰贝蒂教堂

后来才知道,圣兰贝蒂教堂的这个尖顶非常出名,它悬挂着三个护笼。16世纪中叶,施洗者运动三位领导者的尸体曾被放置在那里。明斯特位置最高的办公室就在教堂的塔楼里。除周二外,每晚9点到12点之间,教堂的神职人员每隔半小时便在这里吹响铜号角。

▲圣兰贝蒂教堂的塔尖

从市集走到圣兰贝蒂教堂,要经过一条通道,而这条通道之上,是一栋暗红色外墙的住宅。这样的设计,在欧洲古城里十分常见,印象中仅布拉格便有几处。通道狭窄,无法通车,热爱咖啡的欧洲人连这个角落也不放过,在通道口又有一家咖啡厅,露天摆放的桌椅沿墙一字排开。

穿过这条通道,右侧便是圣兰贝蒂教堂。这座哥特式教堂外观古朴,内部同样简单,毫无装饰的墙身,简朴的长椅,唯一的鲜艳色彩来自彩绘玻璃。这样的大教堂在欧洲本属寻常,所以我小坐一阵,感受其宁静,便走了出来。

▲圣兰贝蒂教堂内景

教堂周围一带让我极为惊喜,清一色的中世纪老房子,而且与德国其他城市似乎都有不同。德国人特别强调房子外墙的色彩,在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又能够支撑他们频繁维护,所以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外墙,这一点与没落的意大利真是截然相反。而且德国人在搭配问题上实在认真,对每栋房子的外墙颜色都有要求,绝非乱刷一气。那些童话般的德国小城,就是这样一栋栋刷出来的。可明斯特并非如此,这些中世纪老房子都维持着白色、灰色或者土黄色的外墙,真的古朴如中世纪——我若非知道真正的明斯特古城已毁于二战炮火,真会相信眼前的这些建筑就是中世纪遗留。

▲古朴如中世纪的老街和房子

教堂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广场的形状,道路向两侧延伸,因此教堂前的石板路十分宽阔,越往远处延伸,路也变得越窄。两侧建筑的一层都是拱廊结构,因此人行道都在建筑之下,十分荫凉。在宽阔的石板路上,只能见到公交车偶尔经过,最常见的居然是自行车,许多人正在骑行,拱廊的每条柱子边几乎都停靠着自行车,露天的道路上也停放了不少。这让我想起了刚刚开车进入老城区时的景象,当我经过明斯特大学时,教学楼边上也停满了自行车。

▲中世纪风格的老街和石板路

明斯特是德国有名的大学城,也是自行车城。明斯特威斯特法伦威廉大学始建于年,但起初缺少资金,蹉跎年后,才于年正式开始授课,为学校命名者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明斯特大学的规模在德国可排前五位,当年的明斯特宫殿是今日大学内最显眼的建筑。

▲既是大学城,也是自行车城里,随处可见骑行的年轻人

因为明斯特大学的存在,明斯特市内的年轻人十分之多,仅该校学生就占了总人口的1/6。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三十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拥有五十万辆自行车,因此被称为“自行车之城”。据说警察都是骑自行车执行公务,火车站旁的自行车停车场也是德国最大,拥有个停车位。也正因为人们更多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所以许多老街区并不允许私家车通行。

这座城市还有一条著名的林荫散步道,为年修建,环绕整个老城,长约4.5公里,两侧种满了菩提树。这条路上每年都会举办五次跳蚤市场,可惜我无缘得见。

充满朝气与动感的自行车,竟与古城的沧桑相得益彰,使得明斯特独具美感。这更让我深信,将明斯特作为旅途中的一站是何等正确。而“世界生活品质最高城市”评选的那五大标准,我同样在这短短的停留期间一一得见。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你可能还想看

程映虹:大选前夜,美国民主往哪里去?

贾葭:做好准备,牺牲一两代人GetFunCEO陈峰的忠告:移不移民跟钱没关系

美国教授痴迷张学友20年,却因雾霾错过演唱会

你的孩子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骆轶航:美国的网约车司机需要本地户口吗

万景路:怎样在朋友圈秀出独一无二的日本

外邦科技

waibang

iwestbound.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hechec.com/xyscd/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