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

咱们苏州的一位民间医生

踏上了郑和下西洋的大船,

为船员的健康和明代后期医学的发展

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后人却从不知晓,

直到一块墓碑意外重见天日……

1

墓志铭揭陈氏秘闻

民间医生曾下西洋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忽鲁谟斯等三十多个国家,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等人。英国前海军舰长在他的《——中国人发现世界》一书中称郑和曾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我对郑和下西洋的   陈良绍的家族墓地原来位于苏州城西北高景山下的一片荒地,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墓地被开挖成水田,陈良绍的墓志因而得以重见天日。年春天,我在枫桥的一家古玩店看到这方墓志,墓志铭上的几行字引起了我的   我对墓志铭全文作了一番校点,可以看出陈良绍的前六代祖先是南宋时从浙江温州来苏州负责茶盐专卖的官员,并因此把全家迁来苏州。陈良绍的高祖陈天佑、曾祖陈原善曾在苏州做医官,他的父亲也是位医生,陈良绍继承了家族行医的衣钵,成为苏州城里的一位名医。

陈良绍这位民间医生是如何被推荐随郑和下西洋的呢?进一步研究陈良绍的墓志铭,发现陈良绍的前妻医院医官韩公达的女儿,因病早逝,继室是翰林侍讲王进的女儿。当年郑和下西洋从医官中调派了一批人随行,韩公达也在调派之列,陈良绍随郑和下西洋,正是得了他这位前岳父的举荐。

  我的发现和考证得到专家的认同,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央视《郑和下西洋》专题组也前来采访。

2

随船医生多出江南

治疗瘴疠经验丰富

  在随郑和下西洋的名医生中,留下姓名的有嘉兴府的陈以诚,松江府的陈弓、陈常、吴仲德,太平府的彭正。苏州府则有常熟的匡愚和太仓的郁震。

  明弘治年间的《常熟县志》载:“匡愚,出身世代医家,善医术,征随中使郑和三使西洋。”而太仓的郁震在志书中也记载他是明初名医,精通针砭和艾灸之术,曾三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任医官,因功勋卓著,授苏州医学正科赐三品”。

  征召随郑和下西洋的医生有一个特点,他们很多都来自江南水乡,这与下西洋的特殊环境有关。事实证明,郑和船队征召江南一带的医生随行,是有远见的,这些医生在平时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水乡地区治疗瘴疠疾病的经验,又善于一路上搜集海洋岛国的草药偏方,这些随船医生为确保船员战胜各种疾病立下了汗马功劳。随船医生中是医官的才有机会被地方志书留下他们的姓名,而更多的像陈良绍这样的民间医生连姓名都被埋没了。

3

保船员未大幅减员

开温病学派之先声

郑和下西洋:减员比例为23%

分析史料可知,郑和七下西洋有去有回,没有发生大幅的减员现象,以有明确来去人数记载的第三次下西洋统计来看,这一次郑和率余众,于年10月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远抵非洲西海岸,并在锡兰打了一仗,于年7月返航归国,据《明实录》记载,归来受赏的人数为人,约减员多人,减员比例为23%。这些减员的人员并非全部死亡,有的留在了马六甲官厂守卫基地,有的因船只遇风浪倾覆等不可抗力造成人员失踪,有的因其他原因留在了途经的当地,可以推测真正死亡减员的比例在10%左右。

麦哲伦环球航行:减员高达93%

他们于年9月出发时共有5艘船人,年9月返航时只剩下了一条船,18个人,很多船员死于坏血症和热带传染病,减员高达93%,麦哲伦的船队上也配备了4名医生,医生与船员的比例是郑和船队的两倍,而减员人数的比例却远远高出郑和船队,而且有3名医生也病死了。据海洋学家统计,在16-17世纪的两百年间,西方各国死于坏血病的海员高达万人以上,而死于热带传染病的则更多。

  两者比较,郑和下西洋的多人的船队应当算是科学之航、健康之航了。除了得益于在当时相对先进的航海技术的保障和统帅的正确指挥,随行的医生们是船员健康的重要保障。据考证,在郑和下西洋的人中,医生有人,占船员的比例达:1,远远超出明代军队军士与随军医生的00:1的比例。

  郑和下西洋绝非坦途,首先是航程远,续航时间长。每次往返都在二至三年,最长的一次航程达七万海里以上。

  其次航行区域属气候炎热海域。航海海域主要在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热带海域全年平均气温25至30摄氏度、极值温度达40摄氏度以上,闷热多雨,自然条件恶劣。

  第三,海员蜷曲于船舰之上,活动范围狭小,作业强度大。虽然郑和的船队主要靠季风张帆航行,但在赤道附近的无风带,依然需要摇橹行驶。如果遇到大风浪,全体船员还得与风浪博斗,劳动强度极高。

  第四,郑和下西洋虽是和平之师,但是征程也是不平静的,常常遇上海匪及某些族群的抵抗。郑和的船队一路上也打过几仗,打仗就有伤亡。

  综上所述,这样的海上远航,是对海员的体力、耐力、战斗力和心理忍受力的极大考验,要完成这样艰巨的远洋航行,必须保障海员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体力,充分的医疗保障、医术精良的随行医生必不可少。

  随同下西洋的江南一带的医生带回了热带雨林岛国的大量药材,丰富了中国的中医药宝库,可以说他们的海上医疗活动为明代后期发源于苏州的温病学派开了实践和理论先声。

4

谋臣技师军官通事

苏州人才贡献巨大

  苏州太仓刘家港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苏州本地产的丝绸是船队的必备物资,从全国各地调运来的瓷器等各种货物屯集在码头装运,最近太仓樊村泾元代龙泉窑仓库遗址的发现就是证明。对郑和下西洋做出贡献的不只有苏州医生,苏州更为郑和下西洋储备了各方面的人才。

  首先出谋划策者是永乐皇帝朱棣的谋臣姚广孝,姚广孝是苏州相城人,朱棣夺取皇位,姚广孝立了大功。选用郑和下西洋,也是姚广孝的点子,且有传说姚广孝曾暗中随郑和船队下过西洋。郑和下西洋靠的是海图,白天可以看海岛方位,晚上需要看星位,苏州人马怀德发明的牵星板为导航发挥了很大作用。又如太仓卫所的百户长周闻曾率卫所的军人随郑和下西洋,立下战功,回到太仓卫所升为副千户长。太仓刘家港当年号称六国码头,世界各国商人云集,昆山人费信精通多国语言,专事翻译工作,随郑和下西洋任翻译官,他留存于世的《星槎胜览》用诗文记录了他随郑和下西洋一路上的见闻。

文:谭金土

原载于7月15日《姑苏晚报》A13人物

编辑:徐婧玮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引力播APP

苏婉君

您的赞赏是对原创最大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yangcana.com/xyszz/9415.html